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二、以情促悟,构建有“温度”
的课堂
banner"
>
教学活动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自古以来就被实践言喻道明的。
常言说:“文以载道”
,这说明语文学科的教育性比其他学科更为突出。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作家将自己受到的感动,拿来感动听众和观众,这就是艺术。”
一词一句总关情,语言文字也有“温度”
。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就应该用**为学生构建有“温度”
的课堂。
当然这个“度”
的把握尤为重要。
课堂温度过高,就会变得浮躁,只追求表面的热闹与浮华;温度过低,课堂则变成老师的一言堂,教师讲得平淡,学生学得无趣。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调节课堂的温度呢?记得多年前当我苦恼于怎样上好语文课时,我的一位挚友也是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曾经这样告诉我:“要想让你的语文课打动学生,自己就要先被文本打动。”
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
是啊,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感动于文本,才能引领着学生感受来自语言文字的感动。
当然,教师眼神里流露出的欣喜之情,表情上透露出的悲哀之色,语调中传达出的赞叹之声,甚至老师的一声叹息,都直接感染着学生。
在我所执教的语文课中有这样一节《祖父的园子》曾无数次让我感动。
每每上课,虽然面对的学生不同,但每次的感动都是难以形容的。
从文本解读到教学设计,我仿佛和文章的作者萧红同呼吸共命运。
以下是《祖父的园子》的文本解读、教学设计及反思。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