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六、推进教育信息化,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banner"
>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也是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而电子教材的使用会对教育信息化产生全面而有力的推动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素养已逐渐成为每个公民必备的素质。
2016年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总体框架中,“信息意识”
是重要的素养之一,强调学生应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
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具有网络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等。
信息素养主要表现为以下八个方面的能力:(1)运用信息工具。
能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工具,特别是网络传播工具。
(2)获取信息。
能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有效地收集各种学习资料与信息,能熟练地运用阅读、访问、讨论、参观、实验、检索等获取信息的方法。
(3)处理信息。
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纳、分类、存储记忆、鉴别、遴选、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表达等。
(4)生成信息。
在信息收集的基础上,能准确地概述、综合、履行和表达所需要的信息,使之简洁明了,通俗流畅并且富有个性特色。
(5)创造信息。
在多种收集信息的交互作用的基础上,迸发创造的火花,产生新信息的生长点,从而创造新信息,达到收集信息的终极目的。
(6)发挥信息的效益。
善于运用接受的信息解决问题,让信息发挥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7)信息协作。
使信息和信息工具作为跨越时空、“零距离”
的交往和合作中介,使之成为延伸自己的高效手段,同外界建立多种和谐的合作关系。
(8)信息免疫。
浩瀚的信息资源往往良莠不齐,需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甄别能力以及自控、自律和自我调节能力,能自觉抵御和消除垃圾信息及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并且完善合乎时代的信息伦理素养。
[8]
电子教材的推广使用将会使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成为常态,涉及信息获取、处理、生成、协作等,涵盖信息素养的各个方面,必然能促进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得到显著提升,为培养高信息素养的未来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