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精卫与志摩之喜事观[1]
banner"
>
民国[2]十三年中秋后二日,徐志摩约我们到海宁去看潮,同去的有陈衡哲、胡适之、朱经农、汪精卫、任叔永、一位美国女教授,其余的人记不清了。
有人问经农说:“什么事这样得意?”
精卫说:“结婚吧?您得请我们吃喜酒。”
我说:“比结婚还好。”
精卫说:“那么是生儿子了。”
志摩说:“生儿子不如结婚;结婚不如订婚;订婚不如求婚;求婚不如求不成。”
在这寥寥数语中,我们可以找着两种的人生观。
精卫所猜,是一般中国人之心理;志摩所说是诗人之态度。
一般中国人之心理是要求多福多寿多男子。
结婚可喜;生儿生子更可喜。
诗人的见解却不然。
失了恋才得出好诗来。
歌德失掉夏绿蒂[3]而《少年维特的烦恼》一书遂占据了普天下青年们的心灵。
志摩知道这个道理却不能终身奉行。
小曼[4]答了一声“Yes”
之后,诗神便向志摩不告而别了。
他当然还会做诗,只是没有从前写的那么好。
这在爱读志摩诗的人们看来是何等重大的一个损失呀!
[1]本篇原载1931年9月13日《申报·自由谈》。
[2]中华民国。
本文写于1931年,为保留原貌,原文中的“民国”
、“中华民国”
字样不作修改,下同。
[3]歌德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人物。
[4]即陆小曼,徐志摩夫人。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
...
...
...
战战兢兢的日向镜,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宝物 在宝蓝色的转生眼中,火影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