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十章孩子的视角
banner"
>
我们如何养育孩子,让他们成为快乐的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但还有一个问题:我们如何养育孩子,让他们关心别人是否快乐?[1]
我们不应允许第一个问题盖过第二个问题,或者说,我们花在让孩子礼貌待人、举止恰当方面的精力,不应多于帮助他们成为真正富有同情心、品行端正的人。
我们需要将焦点放在孩子的道德成长上。
因而,我们须重新质疑其他育儿书籍中所讨论的各种观念。
例如,“界限”
和“限制”
经常被当作成年人约束孩子的手段,但我们的养育目标难道不是在于:孩子克制自己不做某些事情,不是因为我们禁止他们,而是因为这些事就是错的吗?换句话说,对孩子行为的限制,应该被体验为当下情况的默认值;我们想要孩子扪心自问的是“做×会让另外那个孩子有什么感受?”
而不是“我被允许做×吗?”
或“我做×会惹麻烦吗?”
这的确是一个雄心勃勃的目标,但并非不切实际,因为孺子可教也。
人类天生拥有关心他人的能力,因此,那些希望将孩子抚养成为积极响应他人需求者的家长,“孩子已经是同盟军了”
,马丁·霍夫曼指出。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对孩子不闻不问,孩子就能自动成长为合乎道德的人。
他们需要我们的帮助。
首先,他们需要我们停止做那些干扰道德成长的事情,诸如惩罚和奖励,这些手段植根于自我利益,同时也会加强孩子对自我利益的关注。
杜绝这些主要传统养育模式,是帮助孩子成为关注他人幸福的人的重要一步。
但这只是一步而已。
不良养育行为的减少必须伴随良好养育行为的增加。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一本踏入官场路的镜子和教科书。一个小科长,偶然的机会给他抓住了,适逢其会,参与并卷进领导之间的争斗里。他也因此在仕途中,连连高升。一个仕途上极为顺利的女人,升官到市长后,又会有怎么样的变化?婚姻的不如意,事业的阻力,多方压力下,就为那一步走错,还能不能够回头?小科长升官后,既为马前卒,又在情感上与市长纠葛不舍,他们会有怎么样的抉择...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