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夫子焉不学:好学的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banner"
>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
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
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
莫不有文武之道焉。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质疑孔子的人来了!
卫国的一个大夫叫公孙朝。
公孙朝问子贡,孔子的学问哪儿来的呀,没听说他上过什么大学呀,他有啥学历啊。
子贡说,“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
。
“文武之道”
指的是文王、武王之道。
他们学的都是周朝的文王、武王之道,这是五百年前的事。
公孙朝的疑问就是,五百年前的事,孔子凭什么说自己知道呢,有什么证据证明他真的知道。
子贡说,文王、武王之道,虽然是五百年前的,但是它并没有失传,它一代一代地影响在人的身上。
“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
:运气好,碰到厉害的老师,比如老子这样的老师,跟他求教,就能学到大道。
如果遇到了师襄子,能够向他学习击磬,学一点小手艺。
所以,遇到大人物,学大道,遇到小人物,学小道。
孔子最大的特点是好学、爱学。
“莫不有文武之道焉。
夫子焉不学”
:这些大人物、小人物身上所传承的,不都是从文武之道而来的吗,夫子为什么不能学?
“而亦何常师之有”
:为什么非要有一个固定的老师呢?《师说》里就提到“圣人无常师”
。
孔子开风气之先,他没有固定的老师,他是各处问教,谁能给他启发,谁就是他的老师。
“子入太庙,每事问”
,连进太庙这样的事情,他都能变成学习的机会。
孔子为什么能把五百年前的文化传承下来?因为虽然已经过了五百年,但是人们的困惑没有变,问题没变,正道自然也就没有变。
能够解决问题的正道是亘古不变的,天不变,道亦不变。
孔子和周文王、周武王时期所面临的苦恼是一致的。
他通过对传统文化和礼仪的学习,通过自己的思考,通过向他人求教,总结出一条能够让华夏文明继续延续下去的“道”
。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