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轩阁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知德者鲜矣 孔子感慨知晓德行之人稀缺(第1页)

知德者鲜矣:孔子感慨知晓德行之人稀缺

banner"

>

子曰:“由!

知德者鲜矣。”

由就是仲由,即子路。

孔子说:“子路,知晓道德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这句话没头没脑的。

我猜测,也许是在绝粮于陈蔡之时,子路说了冒犯孔子的话,孔子才有了这样的感慨。

古语常常同音而同义,“德”

者,“得”

也,即得到之意。

得到什么了?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由,呼子路之名而告之也。

德,谓义理之得于己者。

非己有之,不能知其意味之实也。”

如果一个人体内没有德,就无法体会什么是真正的德;一个没有道德的人,看到别人做有道德之事,都会做出错误的解读,会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比如,“他这么做,得到了不少奖金”

“这个人真是沽名钓誉”

“他只是为了赶风潮”

说这种话的人,体内没有德,就看不到、不能理解他人的德。

孔夫子能发这样的感慨,可以想象他一定是个孤独的人。

孔子做事是发乎心的,他一以贯之,靠着一股从心底而生的力量去做许多的事,而在大量的所谓隐者、狂者甚至政治对立面的人看来,他是居心叵测的,是内心欲望太盛,是为了名声。

当一个人心中没有德时,他又怎么能够理解并看到别人的德呢?

孔子曾说“知我者其天乎”

——没人理解我,真的理解我的,可能只有老天爷了,因为天有德。

孔子被误解得太久太久了,他说,世间的人“知德者鲜矣”

——知道什么叫道德的人很少。

世间的人知道些什么呢?他们知道很多孔子不知道的事,比如名、利、权、情,通晓怎样在朝堂之上弄权,怎样在政治斗争当中打击异己,怎样牟取利益,怎样钩心斗角,许多人对此非常在行。

孔子认为“知德者鲜矣”

,我们可以用这句话自省:当看别人不顺眼的时候,不妨先向内看,反省是不是自己的价值观出了问题。

所有的粗言恶语,实际上都是自己内心的投射。

一个人怎样思考,他就会怎样看待世界;一个人心中有什么,他就会表达什么。

反过来,如果内心光明,充满着爱,充满着道德,自然也会以善意看待他人,看待这个世界。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热门小说推荐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